內坦亞胡稱停火即投降 以軍進一步深入加沙

2{icon} {views}

內坦亞胡稱停火即投降 以軍進一步深入加沙

李秈霓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fp-ad-imu1’); });

另外,以色列紅海城市埃拉特星期二響起空襲警報。以軍說,防空系統探測到一個“空中目標”后把它擊落。以軍過後又攔截一枚從紅海地區襲來的導彈。

內坦亞胡在星期一(30日)晚的記者會上說,以色列不會在加沙停火。他說:“呼籲以色列停火,就是要以色列向哈馬斯和恐怖主義投降……這是不會發生的。”

分析員認為,相較於過去三周的狂轟濫炸,以軍在加沙的地面攻勢顯得謹慎而緩慢,部分原因是要保留與哈馬斯談判的可能。

聯合國大會上星期五(27日)通過決議,呼籲立即在加沙實施持久的人道主義休戰,但這項決議不具約束力。

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主任專員拉扎里尼周一呼籲聯合國安理會立即要求人道停火。他說:“除非有政治意願推動具意義的物資流動,以滿足前所未有的人道主義需求,否則現有允許援助進入加沙的機制註定會失敗。”

延伸閱讀

哈馬斯星期一發布據稱是三名女人質的視頻,其中一人敦促以色列與哈馬斯換囚。內坦亞胡稱,這是哈馬斯“殘酷的心理宣傳”。

UNRWA官員說,每天有數以百計的加沙民眾試圖闖入聯合國糧倉劫掠,聯合國在當地的四個救援物資分發中心和一個儲存設施已停運。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警告,加沙正面臨一場迫在眉睫的公共衛生災難。

分析:以軍攻勢顯得謹慎緩慢 為人質談判留空間

(耶路撒冷綜合電)儘管國際社會呼籲在加沙地帶停火的呼聲越來越大,但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表明,以軍不會停火,而是會戰鬥到贏得勝利為止。以色列地面部隊星期二(10月31日)進一步深入加沙,在當地隧道內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交戰。

一名以軍前高級指揮官說,以軍放慢攻勢也旨在引蛇出洞,讓哈馬斯離開地下隧道或人口密集區,在開闊的地方戰鬥,以減少部隊傷亡和擊斃盡可能多的武裝分子。

工業型無線充電裝置、精密加工元件;貨櫃屋優勢特性有哪些?QR CODE 捲袋包裝機。幫你考照過關,堆高機裝卸操作教學影片大公開 !專業客製化禮物、贈品設計,辦公用品常見【L夾】搖身一變大受好評!如何利用一般常見的「L型資料夾」達到廣告宣傳效果?貨櫃屋設計,結合生活理念、發揮無限的創意及時尚的設計, Check AOI on tape components。真空封口機該不該買?使用心得分享!好的茗茶,更需要密封性高的茶葉罐,才能留住香氣!特殊造型滑鼠墊去哪買?金誠運用中古貨櫃屋,重新改造各式活動展場、代銷中心、旅遊渡假空間,皆可依顧客需求製作。實驗型均質機隨時健康喝好水,高品質飲水機,優質安全有把關。測試專家告訴你如何好好使用示波器空壓機合理價格為您解決工作中需要。客製專屬滑鼠墊SPX加強

加沙衛生部星期二說,以色列對加沙的空襲已造成至少852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獲得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叛軍周二晚些時候宣稱向以色列發射了大量彈道導彈和無人機,這已是它第三次襲擊以色列。胡塞叛軍稱,在以色列停止侵略行動前還有會更多襲擊。

路透社引述三名以色列安全消息人士說,以軍地面部隊沒有直接進入加沙最密集的地區,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消耗戰削弱哈馬斯領袖地位,另一方面是要留下談判空間,爭取就人質問題與哈馬斯達成協議。

期間,以色列士兵數次與哈馬斯交戰,哈馬斯用反坦克導彈和機關槍攻擊以軍。聲明說:“士兵打死了恐怖分子,並指揮空中部隊,實時打擊目標和恐怖基礎設施。”

以軍星期二稍晚說,以色列部隊正在加沙深處與哈馬斯激戰,過去數小時有數十名武裝分子被擊斃。

以色列國防部星期二發聲明說,以軍在夜間攻擊300個目標,包括位於豎井下的反坦克導彈和火箭彈發射點,以及地下隧道中的哈馬斯軍事設施。

以軍發言人康里克斯說,一名被哈馬斯挾持的以色列女兵星期一獲救,她提供了對未來行動有用的情報。以色列同日確認,一名擁有德國和以色列雙重國籍的23歲女人質已死。

哈馬斯武裝派系卡桑旅說,他們星期二凌晨與入侵加沙南部的以色列部隊交戰,並用反坦克導彈攻擊四輛以色列軍車。哈馬斯也聲稱對加沙西北部的兩輛以色列坦克和推土機開火,並埋伏“消滅”了一支以色列部隊。

美國也反對持久停火。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星期一說:“我們認為,停火不是當前正確的做法,我們不支持在此時停火。”他稱,現在應該考慮做的是暫時停火,以便向加沙運送人道救援物資。

相關熱詞

相關推薦

document.querySelector(“.OUTBRAIN”).setAttribute(“data-src”,”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31031-1447033″)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31031-144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