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水位持續降 明代千眼古橋現身

5{icon} {views}

據報,因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豐水期浸泡在湖底的一座總長2,930公尺、被譽為「中國最長的湖中古石橋」顯露真容。

古石橋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始建於明代,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橋面寬0.8公尺左右,洩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為「千眼橋」,也叫「千孔橋」。

都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這座古橋建於明思宗崇禎4年(西元1631年),全長2,657公尺,有949個墩,948個孔,是都昌縣通往星子縣(現廬山市)兩岸的必經之路。在千眼橋建成之前,兩岸百姓往來,漲水時可以渡船,枯水期時則只能靠淌水踏泥通過。

雖然這座橋長年浸泡鄱陽湖水裡,但當鄱陽湖的水位低於10.5公尺時,千眼橋就會露出水面。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https://e-info.org.tw/,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一般小吃店常見使用的nbr耐油手套,是否有含耐酸鹼作用?

迴轉式空壓機性能介紹 !

※(全省)堆高機租賃保養一覽表

※高效率洗滌塔活性碳設備,能去除多少有機溶劑?

射出成型技師工作甘苦談